海底捞难“捞”,呷哺业绩待“哺”!“火锅双雄”为何变“难兄难弟”?_

海底捞难“捞”,呷哺业绩待“哺”!“火锅双雄”为何变“难兄难弟”?

来源:

  来源:【未来网】   疫情影响之下,火锅江湖再生变局。   8月1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预计收入不低于1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不超过17.0

海底捞难“捞”,呷哺业绩待“哺”!“火锅双雄”为何变“难兄难弟”?
海底捞难“捞”,呷哺业绩待“哺”!“火锅双雄”为何变“难兄难弟”?

  来源:【未来网】

  疫情影响之下,火锅江湖再生变局。

  8月1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公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预计收入不低于16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不超过17.0%;净亏损预计2.25亿元至2.9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9650万元。

  无独有偶,呷哺呷哺也于当晚发布盈利预警公告,称公司上半年预计亏损2.7亿元至2.9亿元。

  曾经叱咤餐饮界的“火锅双雄”,如今却在同一时间节点双双发布业绩亏损预告。事实上,从“火锅双雄”到“难兄难弟”,一切似乎早有预兆。2021年以来,海底捞、呷哺呷哺还先后经历了大规模闭店、频繁换将等一系列动作。

  海底捞、呷哺呷哺双双亏损,火锅不香了?

  8月14日晚间,两大火锅上市公司双双发布业绩亏损预告。

  根据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警,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预计营业收入不低于167亿元,同比下跌不超过17.0%;同期,净亏损约为2.25-2.97亿元,上一年度则录得净利润约9650万元。

  海底捞盈利预警公告

  对于营收下降,海底捞称主要由于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响导致中国内地部分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导致客流量减少,以及因“啄木鸟计划”餐厅数目对比2021年同期减少。

  而对于净利润预期的大幅亏损,海底捞则将此归咎于两大方面:一是“啄木鸟计划”下部分门店关停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发生的处置长期资产的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人民币2.55亿元至3.27亿元;二是中国内地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反复,若干餐厅在一段时间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据悉,“啄木鸟计划”是海底捞于2021年11月公布的一项改革措施,包括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重建并强化部分职能部门、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收缩业务扩张、期望进一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等。而这项计划最惹人瞩目的一点,便是海底捞决定在2021年前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门店。

  遭遇业绩滑坡的不止海底捞。当日晚间,“小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也发布了盈利预警。

  呷哺呷哺在公告中指出,2022年上半年,公司预计营收约21.6亿元,同比下跌29.0%;净亏损预计为2.7-2.9亿元,较上一年度的亏损0.47亿元同比扩大了约474.47%-517.02%。

  针对亏损扩大,呷哺呷哺同样将其归因于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公司大部分地区的餐厅仍然受到疫情影响,无法充分营业。”同时,呷哺呷哺指出,其所在的116个城市中,受到疫情影响的有92个,占比约79%,尤其主要一线城市受疫情影响严重,如北京、 上海、深圳、天津等。

  2021年大规模闭店,“火锅双雄”变“难兄难弟”

  公开资料显示,海底捞、呷哺呷哺均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二者分别凭借细致入微的服务及独特的“台式小火锅”模式,在国内火锅市场名噪一时,更是被业内并称为“火锅双雄”。

  2014年,呷哺呷哺率先登陆资本市场,在港交所上市,经营业绩也由此扶摇直上。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呷哺呷哺的营业收入由24.25亿元增至47.34亿元,净利润由2.63亿元增至4.62亿元,近乎实现翻番增长。

  与此同时,为了扩大规模及影响力,呷哺呷哺还于2016年推出“千店计划”。据媒体报道,呷哺呷哺以每年平均新增一百多家门店的速度,于2019年达到“千店”规模。

  图源网络

  而另一边,跻身“火锅一哥”的海底捞也不甘居落后,于2018年登陆港交所,并于次年进入疯狂扩店时期,仅2019年就新增门店308家。

  新冠疫情暴发后,海底捞仍不减开店速度,于2020年新开业门店544家,平均每天新增1.5家店,创下了公司成立以来扩店速度最快的历史纪录。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再新增299家门店,门店总量高达1597家。

  门店数量的迅猛增长,也推动了海底捞营收的快速膨胀。财报数据显示,海底捞营收由2018年的169.69亿元飞速增长至2020年的286.14亿元,两年内近乎实现翻番。

  而对于品牌的疾速扩张,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也持乐观态度。张勇曾公开表示:“稳定了就冲锋,不稳定了就稳定,稳定好了再冲锋,这是我的使命。”

  不过,一路狂奔式的疯狂扩张,却让“火锅双雄”沦为了“难兄难弟”。受疫情冲击影响,2021年以来,海底捞、呷哺呷哺的业绩急转直下,更是多次面临大规模闭店的窘境。

  2021年11月,海底捞实施了“啄木鸟计划”,宣布将逐步于年底前关闭300家左右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门店。然而,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仍未停止其闭店的步伐。

  据极海品牌监测平台的最新数据显示,海底捞在今年6月底前共计有1247家门店,去年12月底有1326家门店。以此计算,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门店数量减少了近80家。

  另一边,呷哺呷哺的财报数据也显示,于2021年共计关闭了229家门店。截至2021年,呷哺呷哺旗下门店数量总计为1024家,较2020年下降了177家。

  不过,在2022年上半年的盈利预警中,呷哺呷哺在提及“大部分地区的餐厅仍受疫情影响,无法充分营业”外,还乐观地表示,“上半年新开业餐厅21家,全年新开业餐厅预计约100家”。

  高层变动频繁,“火锅双雄”风光不再?

  从一间岌岌无名的小火锅店,到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海底捞用了24年,呷哺呷哺则用了15年。而从高光时刻到如今渐渐走下神坛,海底捞、呷哺呷哺仅花费了短短数年。

  这背后,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也让这对曾经的“火锅双雄”沦为“难兄难弟”埋下了伏笔。

  以呷哺呷哺为例,未来网记者梳理后获悉,自2021年以来,呷哺呷哺先后经历了“更换行政总裁”“罢免董事”等多起重大人事变动。

  图源:@呷哺呷哺

  2021年4月,呷哺呷哺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子品牌“湊湊”CEO张振纬因个人原因离职,不再担任“湊湊”CEO职务,并卸任公司所有职务。彼时,业内有声音称,张振纬的离开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事业。

  天眼查显示,2021年5月,在离开凑凑的一个月后,张振纬名下的上海谢谢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张振纬任执行董事,注册资本为1500万美元。

  而就在呷哺呷哺因高层变动备受业内关注之时,2021年5月及6月,呷哺呷哺再度出手,连发公告罢免时任董事兼行政总裁赵怡的职务。

  频频的高层变动,无疑让呷哺呷哺“雪上加霜”。据此前媒体报道,张振纬离职当日,呷哺呷哺股价下跌14.91%;赵怡被解除职务当日,呷哺呷哺的股价再度暴跌14.97%。

  相较之下,海底捞的高层人事变动,更是在业内一度掀起热议。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人事任命公告,张勇不再担任CEO一职,但将继续担任董事会主席及执行董事,“最牛服务员”杨利娟升任CEO。

  彼时,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对于盲目扩张之下的海底捞,杨利娟无疑扮演着“救火队长”的角色。

  但即便如此,海底捞的此番人事变动同样不被部分业内人士所看好。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此次人事变动是基于整个海底捞的业绩利润与股价持续下跌的调整方案。

  “从整体来看,目前海底捞面临的是品牌老化、场景老化、服务体系老化、菜单老化,以及整个体系机制的老化。而杨利娟作为海底捞元老级的人物,对于整个海底捞现状的改变,应该不会起多大的作用。不过,随着杨利娟接替海底捞CEO职务,势必会有一些新举措的出台,整个市场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朱丹蓬表示。

  二级市场上,自2021年以来,海底捞的股价也继续低迷,截至8月16日收盘,海底捞报16.68港元/股,总市值为929.7亿港元,较巅峰时期蒸发近3000亿港元。呷哺呷哺则收于3.25港元/股,总市值仅为35.3亿,较巅峰时期缩水超250余亿港元。

  (未来网记者凌萌综合自南方都市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环球网等)

  本文来自【未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ag-j9jiuyoupvc.com/news/4470.shtml

上一篇:网友爆料,桂林大河乡发现大量红色蚂蚁!怀疑是红火蚁。。。。下一篇:海底捞难“捞”,呷哺业绩待“哺”!“火锅双雄”为何变“难兄难弟”?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九佑 酒友 0 0 究酉 语识 思集 就游 0 0 0 久柚 酒友会 久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