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你在哪里_

: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你在哪里

来源:

  鼎最初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中之食称“鼎膳”,列鼎而食称“鼎食”,指的是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一边击打着钟,一边列鼎而食,称“鼎食鸣钟”,用来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当把鼎作为刑具的时候就称“鼎镬”

: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你在哪里
: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你在哪里

  鼎最初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鼎中之食称“鼎膳”,列鼎而食称“鼎食”,指的是世家大族的豪奢生活。一边击打着钟,一边列鼎而食,称“鼎食鸣钟”,用来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当把鼎作为刑具的时候就称“鼎镬”了,是一种最残酷的刑罚。

  香炉也作鼎形,香炉也称鼎。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称鼎炉。鼎一般是三足两耳,三足是为稳固,两耳是便于搬动。

  后来鼎作为古代王室的祭器,被看成上立国的重器,成为政权的象征。最著名的是,选择之放置在何处,就意味定都在何处,这称为“卜鼎”。后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定鼎”,而“问鼎”和“窥鼎”,就是阴谋篡国的意思了。

  商后期至西周早期亚丑方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常用三足鼎立、三分鼎立来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那么鼎都是三足的么?答案是否定的,现存的鼎有一些是四足的。

  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就是四足,875公斤重,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商亚牧父辛方鼎、商后期酉父丁方鼎、商后期至西周早期亚丑方鼎、西周作册大方鼎、明晚期文王方鼎等,都是四足。

  象征着国家政权,是传国之宝,夏、商、周三代都把视为无价之宝,建国定都或迁都时,都要进行占卜,以此决定将放在什么地方。

  商亚牧父辛方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帝舜在位时,把天子位禅让给禹。舜逝世后。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不买商均的帐,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为了加强权威,禹经常巡行盟会。禹到达涂山(当涂山,今安徽蚌埠附近)后,命令各氏族、部落首领聚会涂山,举行祭天祀土之礼,颂扬禹的功德,防风氏因没有按时到而被诛杀,以儆效尤。又对还没有封的酋长封为诸侯或方伯,让他们每年必须进贡多少物品。

  为了纪念涂山大会,禹指派昆吾部落铸鼎。昆吾部接受任务后,先让熟悉天下地理的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再制出模具,用各州进贡的青铜,浇铸成九尊鼎。

  九个大鼎,象征夏统辖下的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每个鼎上的名山大川,奇草异兽等,反映的是每个州的情况,禹将华夏大地风物浓缩在上。象征着大禹威临天下的权势,象征着其非凡的文治武功。因此图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

  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王权的高度集中,说明夏王顺应“天命”,成为天下的共主,也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思。从此,图成为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商亚牧父辛方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了,就意味着掌握了江山,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了,就等于丢失了江山,失去了号令天下的权力。

  商灭夏朝,归商;周灭商朝,归周。改朝换代后,通过卜鼎把迁移到新定首都的官殿门口,举行安放仪式,这就是“定鼎”。改朝换代也是易主,所以,改朝换代又叫“鼎革”。

  周成王时,周王朝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境内)。据《春秋左传》宣公(元年—十八年)记载,定鼎时占卜得到的卜辞为:“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意味这次定鼎将传三十代,总共七百年之久。

  传到东周定王时,已是传了二十代,约五百多年。这时已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发,周天子成了徒有虚名的摆设,周朝的江山岌岌可危了。

  据《左传·宣公三年》和《史记·楚世家第十》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灭了庸国、打败了宋国,又兴兵攻击陆浑地方的戎族,到达东周都城雒邑(今洛阳市)时,在城郊举行阅兵式。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接受了慰劳品,然后又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作为传国之宝,代代相传。如今陈列在雒邑,我很想知道什么样,究竟有多大多重?”

  王孙满马上意识到楚庄王想把搬到楚国去,以楚国取代东周。

  王孙满答道:“夏、商、周三代,都是以德治天下,并是靠治天下。大禹治天下时,令九州送来青铜,铸成。但夏桀无道,虽有,天下还是落入商朝之手。商纣暴虐,又归于周。可见,如果有德,鼎虽小犹重;如果无道,鼎虽大犹轻。周朝从成王定鼎郏鄏起,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如今,周天子的地位虽然衰弱,但还没到被人取代的时候,的大小轻重,就不劳你过问了。”

  西周作册大方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楚庄王取代周朝的非分之想,被王孙满的当头一棒打清醒了。他自知还没有取代周天子的实力,自己的轻举妄动,只会招来其他诸侯国的群起而攻,所以,他只好率军回国了。这次“问鼎”闹了个没脸儿。

  楚庄王“问鼎”之后,下落不明了。《史记》和《汉书》对的下落有两种说法,一是被运到了秦国,一是沉没于泗水之中。

  在《史记·秦本纪第五》: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使将军摎攻西周。西周君走来自归,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城,口三万。秦王受献,归其君於周。五十二年,周民东亡,其器入秦。周初亡。”在《史记·周本纪第四》中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

  前256年,将军摎先是进攻韩国,随后进攻赵国。西周君与诸侯结伙,出伊阙攻打秦国。于是,秦国派将军摎进攻西周,西周君自首请罪,献出36个城邑,三万口人。秦王接受了贡献,把西周君送回了西周。第二年,周朝国都的民众东逃,周朝的被运进秦国,周朝首告灭亡。这里说的是,周朝首告灭亡时,被运到了秦国。

  西周文方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史记·封禅书》载:“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

  从这个记载看出,秦灭了周,周的运到了秦。也有人说,宋的太丘社毁坏了,沉没在彭城下的泗水之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这段说明,秦始皇路过彭城时,曾让千余人下到泗水中寻找周的,没有找到,同时说明,以前并没有把运到秦。

  《史记·封禅书》还记载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涉及到的两件事。

  汉文帝时,赵人新垣平进言说:“周鼎沉没在泗水中,现在黄河水溢出直通泗水,我望见汾阴一带有金宝之气,估计周鼎会出现吧?瑞兆出现不去迎接,它就不会来。”

  西周晚期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于是皇上派使者在汾阴南面修建祠庙,面封黄河,想藉祭祀迎出周鼎。有人告发新垣平,皇上把他交给狱吏处治,族灭了新垣平。

  汉景帝时,有个巫师在一座祠旁替人祭神,看到地面隆起像钩一样,挖开一看,得到一只鼎,它和一般的鼎不一样,上有花纹但无刻字,觉得很奇怪,这事层层上报,到了汉景帝那里,他派使者查问巫师得鼎的详情,发现没有造假,就把鼎迎到甘泉。景帝问百官为什么宝鼎会出现,官员们说了一堆逢迎的话。其中的原文有这样几句话:

  “禹收九牧之金,铸,皆尝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

  意思是说,禹收集九州的金属,铸成,都曾烹煮食物来祭祀天地鬼神。鼎遇到圣明的时代才会出现,鼎传到夏、商。周的德行衰微,宋的社坛毁灭,鼎就沉没不见了。

  这几句话说明,由于宋的社坛毁坏,鼎从此就不见了。与鼎被运到秦,完全是两码事。司马迁把自己也绕进去了。

  西周晚期毛公鼎上的文字,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汉书》中所记有关的资料,与《史记》中的内容类似,没有更新更多的内容。

  由于《史记》和《汉书》中对的下落说得不清,以后的学者在考究下落时就出现不同的说法。

  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秦本纪》考证说,周赧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取走,有一座鼎飞入泗水,只取走了八座鼎。他依据资料自己没说,入秦的时间也提前了,荒诞的是一鼎飞入泗水,今人难以置信。

  清代一些考据学家对的下落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考据学家王先谦认为,秦灭周取走之说不可靠,也不会沉没于泗水,到底哪儿去了呢?他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是被周王熔化铸成铜钱了!这样,既防止诸侯国对的觊觎,又解决了自身经济困难,对外称丢了,以掩人耳目。王先谦的这个说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真是脑洞大开说历史了。

  虽然下落的各种说法都难以被证实,只有等待将来的考古发掘了,也希望重见天日。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ag-j9jiuyoupvc.com/news/1896.shtml

上一篇:再度筑极东二环!热点新盘独家探秘下一篇::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你在哪里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界欧 0 0 0 就游绘 界欧 界欧 0 就游 酒友 0 酒友会 久柚 旺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