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_

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

来源:

  金秋的梅州大地,柚香四溢,奋进的足音铿锵有力。   从苏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梅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不断提速奔跑,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时间在变,使命不

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
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

  金秋的梅州大地,柚香四溢,奋进的足音铿锵有力。

  从苏区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梅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不断提速奔跑,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奋力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时间在变,使命不变。回望十年,党中央的关怀始终温暖着这片红色沃土。

  让老区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梅州用一组组亮眼的数字、一项项重大的改革、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项项重要的部署、一步步有效的落实,续写时代荣光。

  书写从一个里程碑到另一个里程碑的发展新答卷,梅州“振兴浪潮”奔腾激荡,生生不息。

  十年间,梅州城区提质扩容齐发力,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图为梅州城区鸟瞰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全域皆红

  全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

  9月30日,瑞金至梅州铁路(广东段)在梅州举行动工仪式。正线全长240公里的山区铁路,承载着赣州和梅州两地苏区人民的振兴期盼。

  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梅州是全国12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全域皆红,是这片土地过去十年发展的根本所在。

  回望十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梅州的重视支持力度前所未有,鼓舞人心。

  2013年,梅州8个县(市、区)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属原中央苏区范围。

  2014年,梅州被列入国家《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2019年,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梅州大埔县召开。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解决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回望十年,殷殷嘱托记于心,梅州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与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前行的力量前所未有集聚。

  牢记“不让老区群众掉队”的嘱托,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梅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负使命,尽锐出战,着力巩固成果提升脱贫质量,同全国一道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

  全市5.3万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出列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评“好”的等次,五年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五。

  牢记“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的嘱托,梅州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全市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695.75亿元增至2021年1308.01亿元,顺利完成“十三五”确定的经济总量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谋划振兴新蓝图,梅州分类分期推进革命遗址修葺工程,修复一批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交通、水利、能源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加速推进,全力加快振兴发展步伐。

  历史潮流汹涌澎湃,梅州振兴正当其时。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梅州将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密切对接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1+N+X”政策体系,以及省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情况,力争将更多具有梅州元素的政策建议和项目纳入体系、获得支持。

  美好皆至

  全省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城市

  民生就是民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苏区的巨变藏在一个个民生福祉中,藏在城乡中。

  10年来,困扰着梅州群众的上学难、喝水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平安之乡、法治梅州有效建设,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

  10年来,梅州基础设施、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全市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2019年10月11日,梅汕客专建成通车,梅州完成从“公路时代”到“高铁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当下,粤东革命老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大动脉梅州至龙川铁路,接连传来建设利好消息。

  民生实事件件有着落,让梅州这座城市有了发展的温度,亦有了发展的速度。人流、物流、资金流不断汇聚,与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建设相辅相成。

  10年来,客都汇、万象、万达广场、奥园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一批批城市配套、公园、展馆相继建成使用,江南新城拔地而起,产城融合未来可期。

  当然,10年间,发生巨变的又何止于城市,梅州乡村也悄然有了新貌。

  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到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从技能培训到稳定就业,从落后村到先进村,天蓝、地绿、水清、有序、活力、宜居的梅州乡村张开双臂,迎接更多归乡群众、外来游客。

  十年沧桑巨变,最好的答卷是人民的笑脸,最美的答卷是文明相随。

  10年间,苏区群众的幸福感,更有文化之乡涌动的发展新活力。

  “十四五”开局之年,获评“东亚文化之都”成了梅州文化历史的最好佐证。

  作为目前广东省第一个和唯一一个被授予“东亚文化之都”荣誉称号的城市,梅州正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擦亮打响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更好诠释红色苏区的时代价值,推动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8年,梅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资格,2021年继续被推荐为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加强文明培育,拓展文明实践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梅州正在创文中迎接更多美好,建设城乡融合的美好。

  以路为媒,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梅州新建、谋划一批交通项目。图为航拍大潮高速。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众功皆兴

  粤北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作为广东生态发展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地,生态是梅州最大的优势。

  10年间,梅州深知,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广东省率先编制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梅州举全市之力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自2015年6月启动“创森”工作以来,如今梅州森林覆盖率达74.5%,成为粤北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2021年,首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竞争性选拔结果公布,由梅州市组织申报的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原中央苏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从全国29个竞选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唯一入选项目,获20亿元奖补资金。

  10年间,梅州始终进行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的苏区振兴探索,向生态要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共赢。

  产业是苏区振兴之基。在广州对口帮扶下,2020年全市10个省级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2.1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0.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比2016年末增加66家。

  走进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来往的车辆载着货物,也载着苏区振兴的希望。

  作为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集聚了广汽集团、广药集团、法国圣戈班等世界500强企业,广州轻工、广州工控、科伦药业、伊利食品等中国500强企业,以及珠江啤酒、广州酒家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在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待开发之地。改变源于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的推进与落实。

  2013年起,广州市充分发挥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立足梅州苏区实际,以帮扶发展为核心,以壮大主导产业、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发展平台为重点,全方位落实对口帮扶梅州各项工作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

  用好帮扶力量,释放改革红利,谋划产业促振兴。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发展成为梅州上下的共识,成为苏区振兴的首要举措。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政策、招商政策、营商环境政策在梅州苏区落地见效。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梅州正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把“过日子思维”转变为“发展思维”,把“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更多的资源要素聚集在能“打粮食”的项目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助推苏区振兴大步向前。

  发展亮点

  敞开围龙奏响对外开放强音

  2020年6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成为广东省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梅州首个国家级发展平台。

  2021年6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挂牌仪式在梅州综合保税区综合服务大楼举行,标志着综保区建设发展迈入新阶段,助力综保区建设成为业态高端多元、功能布局完善、服务优质高效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022年3月28日,梅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

  从“0”到“1”,从建设到运行,梅州综保区正释放着强劲的发展潜能和红利,成为拉动梅州外贸持续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梅州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意义重大。

  封关运作半年,进出口总值超5亿元,目前,梅州综保区共有落户项目21个,区内已集聚加工制造、保税物流、跨境电商等各类企业,投资总额约5.6亿元,全部达产后年进出口额预计可达27亿元。

  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新时代的梅州敞开围龙,奏响对外开放强音。

  用好用足苏区政策,梅州做优平台促开放,加快梅州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无水港等平台建设,举全市之力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

  加快实现“一区一港一园一带”发展格局。梅州国际无水港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建成,与梅州综合保税区实现“区港”联动、协同发展。未来以梅州国际无水港为起点,梅州将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交通圈”“经济圈”,与盐田港、汕头港、潮州港等形成“山海联动”,成为粤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现代铁路物流中心。

  面向湾区所需,立足梅州所能,梅州正围绕推动红色苏区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把规划建设粤闽赣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作为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重中之重,申报设立国家级平台,推动苏区和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

  记者观察

  苏区振兴路更多彩

  过去十年,梅州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不断跑出“梅州速度”“梅州温度”“梅州高度”,以最优的生态环境,最优的营商环境,最优的干事创业作风,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成绩可圈可点。

  奋力在推动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中展现新作为、干出新气象,面临的挑战较大,压力较大,任务艰巨。但总的来说,当前梅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机遇大于挑战。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梅州苏区振兴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今后五年是梅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梅州更需要牢牢抓住机遇,坚决扛起使命担当,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科学完善发展思路,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走对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是在思想上真转变,全面激发内生动力。

  需要清晰认识到,梅州苏区振兴道路上,问题仍存在,困难仍不少。如,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主导产业不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投资规模较小、要素支撑力不强,财政收入少、保障能力较差,人口总体外流、人才吸引力不强,部分干部改革动力不足、奋进意识不强等,在找准问题中寻找出路,正视差距。

  二是在行动上真落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苏区振兴,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梅州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树起乘势而上的坚强决心,激发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盘,抓落实要学会弹钢琴,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全面激发内生动力,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推进文化名城、生态文明、重点民生建设,强化苏区政策落实、人才队伍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

  【记者】黄培强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作者】 黄培强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ag-j9jiuyoupvc.com/news/1098.shtml

上一篇:真心对客户好!董事长给客户的一封信下一篇:奋进十年路·苏区新启航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

行业新闻

友情链接: 0 0 0 0 0 0 0 久柚 久柚绘 酒友汇 酒友会 思集 酒友 0